分享好友 康养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想太多不都是坏事

2023-08-30 16:514210

思虑过度让人心境消极。人格心理学上,把这类个性特质称为“神经质”,主要表现为过度关注负面信息、反复陷入思考、情绪波动比较大等。这样的人常被说“想太多”,不利心态平静和心理健康。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诸多研究发现,杞人忧天者也有不少优势。

1.更长寿。一项纳入50万人的调查研究发现,那些神经质水平比较高的人,虽然主观上总认为自己的健康程度不高,但客观上,他们的早亡风险比“心大”的人低得多。研究者认为,这类人寿命更长主要与他们“经常就医”有关。由于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极为警觉,出现丝毫身体不适就会担忧而及时就医,防止了小病拖成大病,降低了在重大疾病上的早亡风险。

2.富有创造力。想太多的人精神世界比较丰富,对细节更为敏感、感情更加细腻。不少研究都发现,那些在艺术领域比较有成就的人,如画家、雕塑家、广告创意者等,其神经质水平普遍比较高。我们自己也有体会,在思绪万千、感情充沛的时候,表达欲会更强烈,创作出来的作品更富感染力。

3.更努力、优秀。想太多常常与低自尊捆绑在一起。他们不仅对外部负面信号敏感,对自己的不足也很敏锐,因此总是放大自身缺点,导致自信心比较低。正因如此,他们会付出更多努力来克服对自己的不满,通过不停奋斗来对抗内在敏感机制,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这些人做事也更尽职尽责。

“想太多”不全然是劣势,如果自身有这种特质,可以采用一些办法来降低它的负面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

设一条“警戒线”。心细不是坏事,但反复消极地思虑会耗尽能量,身心会发出警报,如心慌焦虑、失眠、食欲改变、无缘由疼痛、免疫力降低、悲观失望、注意力和记忆力衰退、远离人群等。当这些情况持续超过两周,就要意识到自己有思虑过度的问题,须及时做出调整。而在警戒线之内的多虑,不妨视之为一种能量。

寻一处“缓冲带”。内心经历巨大冲突、有过多压力和情绪负担时,要给自己找一个“安全地”来释放、宣泄。研究证实有效的方式包括:参与志愿者工作,增强意义感,分散过度自我反省的注意力;练习感恩,多关注他人就会少关注自己;做快乐的事,把精力宣泄到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上,减少负面思维的“攻击”;学习减压技术,如冥想、瑜伽、肌肉放松训练、深呼吸等。

找一个“监督者”。一个积极乐观的陪伴者能有效改变你的思维方式。多与充满正能量的人打交道,请对方在察觉到自己思虑过度时提醒或打断;向他们学习更乐观的应对方式和建设性的人际交往技巧,在实践中获得小成功,提升自信、发挥创造力。▲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感受幸福的那些小事
周国平说:“幸福是一种选择”。当我们不仅把生活看作吃喝拉撒睡这些客观存在,而且把它视为我们的主观理解,那这时选择不同的视角,则代表了我们看待人生的态度。正如心理学一直秉承的观点:只要心态上发生一点小小

0评论2023-11-22635

有责任心比乐观更延寿
“乐观的心态让人长寿”好像已成为一种共识。上世纪,美国作家诺曼·卡森斯写出《笑是治病的良药》一书,称自己49岁身患绝症、54岁突发心肌梗死,都是用大笑战胜了病魔,进一步佐证了乐观的延寿作用。但近日阿根廷布

0评论2023-11-10527

“社牛”老人更长寿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问题,为改善老年人群生活质量和福祉,积极老龄化概念正在盛行。近日,我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研究人员发表中国纵向健康长寿调查最新研究数据显示,老年人多参加社交活动,尤其是每天都有社交的老人

0评论2023-11-06631